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吳英仁

閱讀高行健先生的作品「靈山」共81章558頁,配合內頁高先生的攝影作品共50幅,彷彿跟著他的腳步,到中國西南偏鄉去遊歷,探訪當地的風土民情,去追尋靈山的所在。

全書各章節有的用第一人稱「我」、或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他」來敘述,感覺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比較容易帶領讀者走入所描繪的情境,用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描述容易讓讀者不知所云。這部作品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反映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足以作為高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人獲獎的第一人,倍覺光榮。

高先生有深厚的文學寫作功力及中國文化涵養,因此一般讀者要串連起各章節讀懂「靈山」不是件容易事,書中章節彷彿各自獨立不相連貫,從片段中拼湊出作者追尋靈山的過程,總之,從閱讀「靈山」來感受近代中國的發展與內涵,更是有別於台灣作家的作品視角,因而拓寬了眼界而有所收獲。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黃于庭

你、我、他

在《靈山》中,其實無你無我也無他,
僅僅只有高行健一人一趟孤獨的征途,
以及對於人生價值的探尋。

曾經登高,
望遠時卻只有寂寞的山風相伴。
曾經珍愛,
回憶時卻只剩隱約的輪廓相隨。
行到水窮處,
最終仍不知道身在何處又從何而來,
自以為瞭解的事物,探尋愈深,其實什麼也不明白。
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高行健,
伴我們走過探索心靈的朝聖旅途。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蔡金燕

如果 生命 真要走入盡頭 能做甚麼 想做甚麼
放逐…
在深山迷路 在雪夜行走 在陰間漫遊 在幽冥穿梭…
去找人生的意義 去找溫暖的童年 去找孤老的外婆 去完成未竟的夢想
反思 然後解脫
隨著作者的足跡去旅行,尋著作者的回憶去探索…

「真正的行者本無目的可言,沒有目的才是無上的行者。」

那些優美的民謠:「出月亮的夜晚,走路不要打火把,要是走路打火把,月亮就傷心了。菜花開放的季節,不要提起籮筐去掏菜,要是背起籮筐去掏菜,菜花就傷心了。你和真心真意的姑娘好,不要三心二意。要是三心二意,姑娘就傷心了。」
 那堵斷牆的背後:「我死去的父親,母親和我外婆都坐在飯桌前,就等我來吃飯。
」「我想回到他們之中,同他們一起坐在飯桌上,聽他們談那怕最瑣碎的事,我想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目光,同他們切切實實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即使並不吃飯。」「但我止不住想念他們,想看見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同他們談我記憶中的往事。」這樣尋常人家的平實生活已變成一種不甚分明的懷念。
對死亡的驚慌,對生命的迷茫,對孤獨的恐懼,對幸福的嚮往…
靈山在哪裡?天堂在哪裡?上帝在哪裡?我在夢境裡?
還有奇蹟嗎?還有童年嗎?還有幸福嗎?還有意義嗎?
看完靈山,我以為我甚麼都懂了,
其實我甚麼還是不懂。
就是這樣。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陳昭珍館長


終於將靈山這本書看完了,心中有點沈重,有點五味雜陳,像讀完毛姆人性的枷鎖,加上西遊記,佛洛依德文明及其不滿合起來的感覺,一本書寫的這麼沈重, 只能說作者確實很有智慧,但也說明人生天地間的無奈
 
人有感覺很好,人沒有感覺最好,人超越感覺更好

剛開始讀的時候,深覺作者對原始之愛,他追尋的靈山,也許是天地的一片淨土, 雖只此淨土只在心中, 

你是晴空的流星
你是子夜的流雲
一片深情,緊緊封鎖著我的心
一線光明,時時照亮著我的心
我哪裡忍得住
我哪裡在等待呦
我要,我要,追尋
我要,我要,追尋
追尋那無盡的深情
追尋那永遠的光明
詞:許 建吾 曲:劉 雪庵 (1905 ~ 1985)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101年3月:高行健《靈山》讀書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101年度讀書會






讀書會小組名稱

「靈山」讀書會

讀書會執行期程

10134

讀書會小組成員

陳館長、陳淑燕、蔡金燕、黃靖斐、黃于庭、吳英仁、陳靜儀、林冠吟、林倩文、王翠清、李愛文、張簡士寯、黃裕閔

召集人姓名

蔡金燕

選讀典籍

高行健(2010) 。靈山。台北:聯經。

 

集會日期

集會時間

集會地點

預定進度

1

312()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1-20回,頁1-144

2

328()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21-43回,頁144-283

3

409()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44-60回,頁284-419

4

423()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61-81回,頁419-558